阿懵 发表于 2014-4-8 10:32

渐开线齿轮副 中心距变化与侧隙的关系计算表格

渐开线齿轮副中心距变化与侧隙的关系计算表格

资料介绍的仅限于标准齿轮副 外啮合拉大中心距后的侧隙变化值计算,
经过思考理解,设计表格计算时增   内啮合缩小中心距后的侧隙变化计算和变位齿轮副的中心距改变导致的侧隙
变化计算。

经过作图验证是准确的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请各位不吝赐教!

阿懵 发表于 2014-4-8 10:40

本帖最后由 阿懵 于 2014-4-8 10:51 编辑

我们正常设计齿轮副的时候是按照“零”侧隙进行计算的 ,齿轮的侧隙是靠齿轮的齿厚减薄来实现的,但是有的国外的设计是按照“零”侧隙
设计中心距之后再增大(外啮合)或者减小(内啮合)一定量的中心距获得需要的侧隙。 外啮合的齿轮副在“零”侧隙状态下,拉大中心距 侧隙会增加。内啮合的齿轮副在“零”侧隙状态下减小中心距侧隙会增加。
如同齿轮滚刀滚切加工的变位这样的原理一样,只不过滚刀拉大距离后的啮合角永远都是滚刀的齿形角,所以拉大导致的“侧隙”(公法线增大量)都是2mxsina。

假设侧隙增加值为L---双边侧隙,中心距是AL ,一对变位齿轮副的设计中心距是A,没有变位的中心距是 A0,变位齿轮副的啮合角是aw ,压力角是a,拉大中心距后的啮合角是aL,

L=2*A*cos(aw )*(inv (aL) -inv (aw)   )

AL*COS(aL )=A*COS(aw )   


qdtruck 发表于 2014-4-8 10:44

拉大中心距后与重合度的关系可以一起编上。

阿懵 发表于 2014-4-8 10:53

qdtruck 发表于 2014-4-8 1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拉大中心距后与重合度的关系可以一起编上。

我那个表格里面没有考虑拉大中心距后的重合度变化有时间改一下

阿懵 发表于 2014-4-9 10:03

x1+x2=(z1+z2)*(inva‘-inva)/(2tga)这是齿轮啮合计算公式;在考虑变位齿轮的情况下,啮合角a’替代公式中的压力角a   拉开中心距实际上就是一对新的啮合齿轮,姑且看做z1不变,z2变成了新齿轮----z2',    z2'与z2区别在于前者变位系数增加了,也就是该对齿轮副的啮合角增大了,也就是 x总= x1+x2’=(z1+z2)*(invaL-inva')/(2tga') 因为x1没有变 所以x总的变化量全部增加到了x2’上 现在求w2‘相对于w2的增加量也就是我们要求的侧隙值L,

阿懵 发表于 2014-4-9 10:17

x1=0,x2’=(z1+z2) *(invaL-inva')/(2tga')         
L=2*m*x2‘*sina’
    =2*m*(z1+z2)**(invaL-inva')/(2tga')
    =2*AL*cosa‘*(invaL-inva')

AL 是拉大后中心距;
A是变位齿轮副的中心距;
aL是拉大后的啮合角;
a’是变位齿轮副的啮合角
AL*cosaL = A* COSa‘

mrmrw 发表于 2014-4-9 14:26

其实这个计算应该按照丁淳先生的论文来编写就好了!
丁淳先生的论文对侧隙的计算应该是目前最完整的介绍了!
还有就是关于代号的问题,建议采用ISO统一的符号表示,不要再创造一套新的了!

gdd 发表于 2014-9-19 11:22

mrmrw 发表于 2014-4-9 1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这个计算应该按照丁淳先生的论文来编写就好了!
丁淳先生的论文对侧隙的计算应该是目前最完整的介绍了 ...

版主能把丁醇先生的那关于侧隙的论文的帖子的地址发给我吗?

chiart 发表于 2014-9-19 14:42

gdd 发表于 2014-9-19 11: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版主能把丁醇先生的那关于侧隙的论文的帖子的地址发给我吗?

附件是丁淳的論文<<渐开线齿轮的侧隙公式>>

gdd 发表于 2014-9-20 19:48

chiart 发表于 2014-9-19 14: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附件是丁淳的論文

谢谢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渐开线齿轮副 中心距变化与侧隙的关系计算表格